游戏问答

致敬医生哥波子:读《如履薄冰的医生们》

前言:医生哥波子是当下在网络领域最富盛名的前卫生行政管理官员和医改专家。

读医生哥波子的新浪博客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因为它提供了波子哥站在高位和全局描述国内医疗环境利弊和医改进程的认知演变过程。

读医生哥波子的博客,对于医生而言,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了解我们的医疗环境和处境;对于病友而言,也许是更好了解自身就医环境和医生处境的捷径,从而为自己寻求合理医疗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本网站作为本人开展慢性乙肝病友健康教育和定期随访管理的宣传、教育和研究推广的平台,一直在力荐病友首先了解中国医疗的制度和大环境,然后再了解慢性乙肝防治目前的小格局和小困境,然后再来理解我们当下的倡导和工作,然后在建立了初步稳定互信的医疗关系后,再来针对细节性的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制定医疗决策和管理决策的执行过程。

现在医生哥波子壮志未酬,不能看到他倾注心血和毕生功力的亲自主持制定的两部医改法规的落实,让而唏嘘,让人遗憾。

如果能够将医生哥波子的文章加于介绍,帮助我们的网站读者更好的面对乙肝问题,也许这是我能够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向医生哥波子致敬的最佳方式,因为辛勤劳动的最大价值是能够对他人有所意义,最后希望我的病友们能够从这些文章中受益!

《如履薄冰的医生》讲述了波子哥眼中的医生角色和医患关系中从医生角度体会的医生角色。

正文引自医生哥波子的新浪博客。

一代名医张孝骞“病人以性命相托,我们怎能不诚惶诚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及他高尚的医德更是为后人所敬仰。

他和他的名言反映出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品德、科学和严谨,而能体现这句话的精髓,将他们挽留在世。这不就如同患者们的再造父母吗?

对于医者,“父母心”意味着对每一位患者都拥有父母般的慈爱。

医生虽不是患者生命的缔造者,却是他们生命的挽留者。每一次挽留,都是一次生命的重生。因此,“医者父母心”既是一种对医生的尊重,也是一种对医生的祈求。

“医者父母心”的文化源远流长,这是儒家对“仁爱”的要求,是对医生和患者两者的关系有着良好的愿望。

可惜的是,随着环境的变迁,在一个“人人为我”的社会里再次提倡这种“父母心”似乎显得尤为苍白,也略带伤感!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谈何容易呀!

因此,我们付出的会很多很多,但得到的会很少很少!

最近参加一次慈善捐书活动,有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孝敬父母如敬天,为人须当孝父母。”

细想一下,我们的社会真可以做到这程度吗?

说到底,尊为父母,医生还不可真为之;敬,尊重足也!

所以,只要是尊重生命的,就会尊重医生。医生的错,有自己的错,也有社会的错。

说到这里,医生还像什么呢?也许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期望。在这些概念里,医生已经不仅仅也许是经过磨练的老医生最懂。

然而,今天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却是因为外部环境使医患关系发生了变化,使更多的医生感觉到……

医生像什么?有人把医生当做司机,医生看病就像开汽车,疾病就好像一部从山顶滑下来的车。医生为人看病,就像跳上了这辆车,帮人当司机,目的是首先要想办法把这辆车停下来,然后还要调转车头,开回山顶。

若是遇上一位患了疑难杂症的病人,就相当于上了一部刹车失灵的车子,医生主动登上“死亡快车”,虽然精神可嘉,但却陷于同归于尽的处境;或成为赛车手,命悬一线。

事实上,医生也是人,不可能与疾病肉搏,他只能成为车上的教练,时刻拉手刹!因为他还得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

医生像什么?也有人说医生像修理工,医生看病就像修机器,疾病就好比机器出了问题。医生给人看病,就像一个工程师在修理机器。但遗憾的是,人这“机器”的零件没得换,所以难啊!

从某个角度上看,“修理”人如同修理机器,即使历经千辛万苦,找到可以替换的机器零件,但是高昂的修理费用却不可避免。

在4S店,由于人工费用高,一般以换零件甚至更换整个系统为主,而且越是高级的车,修车费用和保险费越高。

可是医生呢?医生的时薪一定没有修理工高,计件工资也没有修理工高。一次西门子产品的上门服务是200元,而按照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医生的服务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

何况,西门子的零配件没有修的只有换的,而我们的医生给病人看病多数是不换“零件”,是精工细作的。一般而言,越是难以解决的病,越是需要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所以费用本来应该是高的。

但是,现实是一位拥有40年医龄的专家与一位4年医龄的医生,他们所产生的费用几乎没有差异。

那么,医生是否连修理工也不如?我想大家是不认可的!

医生又像什么?

得像杂技演员,医生看病就像演杂技,不能失败的同时要表演得“惊心动魄”,赢得掌声与笑声。

征服疾病的过程就像走钢丝,钢丝的一边系着患者的生命,另一边也连着医生的心境。

杂技演员的心境随着观众的表情不断地变化着,他们揣摸着观众的心态,引导观众入局。但是,其中艰险常人难以想象。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稍有闪失,“身败名裂”。

医生也是如此!

在医生为患者诊断或者进行手术时,不仅仅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其中也有作为一个医生的尊严和荣辱。

每一次手术都有风险,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患者只肯接受成功的结果,不能接受意外的话,那么将没有人愿意当医生,所以,请给予理解,给医生一个喘息的空间!

医生也像什么?

当今,人们更多地认为医生像商人,不管是打包收费,还是分解收费,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钱的符号;不管是享受服务,还是薄利多销,都是为了服务收费。

人们把医生看一场病当做一单生意。在医院里,患者花钱看病,医院收钱治病,已经变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

然而,医疗服务与一般的商品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将其中复杂的医学原理、伦理关系简单化,过度地认为医疗服务是一种单纯的商业服务,医患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消费关系,那么,人们将困在一个永远解不开的结里面。

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可以交易,唯独生命不可以。

金钱可以买来所有的商品,但却不能从死神手里买来生命和健康,不能保证一次的医疗服务就能解决你的问题。所以,医患之间永远不会只是简简单单的消费关系。

支付宝的销售理念可以在一般的商品交易中建立诚信,可唯独在医疗服务上不行。

即便是认为医疗就是服务的经济人也不会认同这种“病治好了就确认付款”、“医院服务令我满意了我就确认付款”的“服务销售”关系。

进一步说,如果真的采用了此种“服务销售”关系,那么结果就是医生的行为必须通过保险来保证,保费除了责任险之外,还有一个“服务感受险”。可以想象,这时看病费用就不是4块钱、7块钱、100块钱了,而且看病的模式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说到底,医疗服务就是一个诚信的问题,你找你相信的医生;但作为医生千万不要诱导患者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要公正地评价病情,诚挚地提出治疗方案,不懂就明确表明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有限,不要“千方百计”谋求患者的信任。比如,做完所有必要和不必要的检查才来找医生,如果医生认为不可治好的或者看到有“暗藏杀机”的,就告诉来者:“请移玉步,另请高就。”因此,医患的信任是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在诚信的环境下,才能顺利进行医疗活动。所以,我们将医疗活动喻为商业活动,欠佳也!那么医生最像什么?或者最期望像什么呢?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喻为父母的职业好像有两个:医生和当官的。

其寓意大家都非常明白:当官要为民做主——一种公正的化身;医生是再生父母——一种对生命的渴求,父母给的第一次生命,只有医生可以给你第二次生命。

“医者,父母心”具有双重的意思。对于患者,每一场疾病都是死神的召唤。他们每历经一场疾病,就如同到鬼门关走一遭。

归来时,就如同新生,重新拥有生命的机会。

而在这重生的背后,却是每一位医生倾尽其所能所做出的努力!

他们虽没有给予患者最初的生命,但却做出了最好的生命延续,在患者命悬一线,走近鬼门关时,力挽狂澜,将他们挽留在世。

这不就如同患者们的再造父母吗?对于医者,“父母心”意味着对每一位患者都拥有父母般的慈爱。医生虽不是患者生命的缔造者,却是他们生命的挽留者。每一次挽留,都是一次生命的重生。因此,“医者父母心”既是一种对医生的尊重,也是一种对医生的祈求。“医者父母心”的文化源远流长,这是儒家对“仁爱”的要求,是对医生和患者两者的关系有着良好的愿望。可惜的是,随着环境的变迁,在一个“人人为我”的社会里再次提倡这种“父母心”似乎显得尤为苍白,也略带伤感!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谈何容易呀!因此,我们付出的会很多很多,但得到的会很少很少!最近参加一次慈善捐书活动,有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孝敬父母如敬天,为人须当孝父母。”细想一下,我们的社会真可以做到这程度吗?说到底,尊为父母,医生还不可真为之;敬,尊重足也!所以,只要是尊重生命的,就会尊重医生。医生的错,有自己的错,也有社会的错。说到这里,医生还像什么呢?也许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期望。在这些概念里,医生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医生”,总是被看作万能的救世主。但,他们真不是万能的钥匙,他们只是比普通人懂得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归转,他们也敬畏生命,懂得生命的珍贵。

我们还是回到现实中吧!

医生护士并非天使,患者民众并非上帝,医生与患者只有喻为同一战壕的战友较为实际。只有不分贵贱,不分彼此,围着共同的敌人——疾病,共同歼灭之,这才是硬道理。

【其他有关文章】医生非天使,正是凡人2010-07-2117:40医生与患者都不是上帝2008-05-1002:20医患关系的改善在于对等的心态2014-05-1113:31为什么中国的医患纠纷如此严重2013-10-2016:27

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2kk.com/news/152770.html

推荐手游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