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十八亿亩红线在什么背景下画的?现在还有十八亿亩吗?
二、为什么是18亿亩?
为什么中央要把耕地保有量红线定在18亿亩而不是更低?
18亿亩是根据五组数据测算出来的:
第一,耕地数。美国卫片测出中国耕地有21亿多亩,国家土地管理局调查测算后得出,净耕地数量是19.7亿亩。
第二,人口数。根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40年或2050年,人口高峰为15亿~16亿。届时城市人口有10亿多,农村人口5亿左右。
第三,城乡建设用地数。当时城乡建设用地有3.8亿亩,参照当时美、日等发达国家实际占用水平,根据前几年城乡建设新占用土地中耕地与非耕地比例,到2040年,城乡建设用地还要占用耕地2亿多亩。还有退耕、灾毁等减少耕地1亿多亩。
第四,耕地后备资源数。全国适宜开发耕地的资源,包括农田整理、废弃地整治,满打满算有2亿多亩。第三与第四组数据增减相抵,到2040年,能保有耕地18亿亩。
第五,粮食需求数。按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参照世界粮农组织提出的每人每日需要的食物热量(中等需要量),每年人均需要粮食500公斤,15亿人需要7500亿公斤。但是我国粮食总产量多年徘徊在5000亿公斤。如果能提高土地质量和农业科技水平,50多年时间,增加2500亿公斤粮食量是可能的,18亿亩耕地保15亿或16亿人吃饭还是可以的。
三、如何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中央政府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提出应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和完善规划实施保障作用。
从建设用地的角度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条件下,建设用地是导致耕地缩减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保护耕地而阻碍城市化进程是不可取的,但城市化方式转变却可以放缓耕地缩减的趋势。将粗放型城市化道路转变为集约化城市化道路是节约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建设用地效率的必由之路。
从灾毁耕地和退耕还林的角度看,自然灾害会在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挑战耕地“红线”,而退耕还林也会在增大林业面积的同时减少耕地规模。为此,一方面,我国应按照既定规划持续推进退耕还林,通过提供公共产品等措施巩固退耕还林的既有成效,加强天然林、天然草场等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强化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应采用措施鼓励农民增大投资,大力发展农业保险行业,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完善中央和地方两级层面的自然灾害预警和治理机制,减少灾害发生频率,降低灾害负面后果,控制灾毁耕地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