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LSP玩家就因为
海内外的LSP玩家,因为“明末”的涩图吵了起来

Marvin
2025-03-08
返回专栏首页
作者:Marvin
原创投稿
评论:
商城特卖

怪物猎人:荒野
¥323.84
¥368
-12%
前往购买

人中之龙8外传
¥227.00
¥268
-15%
前往购买

席德·梅尔的文明VII
¥237.00
¥298
前往购买

最终幻想7:重生
¥319.00
¥446
-28%
前往购买

双点博物馆
¥132.30
¥158
-16%
前往购买
捷径和诚意。
前几天,《明末:渊虚之羽》的海外X账号,发了张游戏内角色图。图中,游戏的女主上身就穿着一件单衣,脸上蒙着眼罩,下身是他们游戏内的“标志性装备”——内裤。
毫无疑问,这张图已经够到了“搞黄色”的领域,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是一次明确的粉丝福利。

这次粉丝福利并非的临时起意,此前他们或多或少都有借着游戏内的福利内容来宣传的意图。
一个多月前,靠着游戏的第一次试玩报告等内容释出,《明末:渊虚之羽》在海内外都获得了一次很大的声量。如果大家对那次试玩有印象,应当能够记得那时游戏中的服装是玩家们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引起讨论的主要原因,或许在于我们很久没有在规模较大的国产游戏中,看到如此“明目张胆”的XP露出了。

游戏的似乎也很清楚这一点,在获得较大关注后,他们也趁热打铁推出了一次“涨粉活动”,放出了一套试玩内容中出现过的服装,并说在账号到5万粉时,会有更多“攒劲”的内容披露。
文章开篇的那张图,便是这场“涨粉活动”的后续——虽然他们并没有达到5万粉的目标。

按照“你给我涩涩,我给你钱”的正常流程,如此“通人性”,理所当然会迎来一片叫好的掌声。在《明末:渊虚之羽》的动态下,“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的梗图层出不穷,还有大量的“外国小哥掏信用卡”的GIF在经典再现,反响相当热烈。

但在国内,这套看似极为符合34法则的做法,却并不那么吃香,反而引起了不少的争议。很多玩家并不是不希望看到游戏中出现福利内容,但他们却对这种较为赤裸的宣传方式感到不满。
在他们看来,老老实实做游戏,比一门心思“搞黄色”要更为重要。

这种争议并非只在这次宣传中出现,自从游戏的首次试玩对游戏内服装外观的集中披露后,反对声其实就已此起彼伏。
有的人认为游戏虽然是架空世界,但毕竟有一个“明末”的标题,在这样的作品里放过多这种风格的外观,难免有OOC的嫌疑,让人缺乏代入感。也有人认为,《明末:渊虚之羽》不是一个纯粹的“黄油”,而是一个玩法体验非常重的ARPG,在内容上这般“喧宾夺主”,并不合适。
还有的人,只是单纯觉得“审美不行”。
对待“涩涩”的不同态度,是两地讨论环境不同所造就的。
这两年来我们讨论游戏舆论环境的文章里,不止一次地强调了,海外游戏市场在DEI这个问题上的水深火热。无论是“政治正确”,还是“反政治正确”,在海外的游戏讨论环境里,都已经逐渐魔怔。有些时候,你会发现很多网友是在立场先行,而非在交流意见。这种各自“自由心证”,拒绝交互,纯粹以魔法互轰的诡异场景,近两年也逐渐加入了中文互联网泥潭的“豪华全家桶”,冲浪频繁的各位应当也多少有所品鉴。

我不知道是第几次祭出这张图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海外网友的举手叫好,理所应当——这既是个对二弟负责的选项,也是一次站队的选择。而为每一位“懂行”的厂商投票,是每一个游戏玩家都在做的事情。
同时,还有个很关键的原因在于,海外网友并没有与我们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游戏阅历,不会纠结一些超出他们认知的事情。

这份认知既有对“明末”这个概念的熟悉,也有以往一些国产游戏留下的“一朝被蛇咬”的应激。
文化因素的问题一目了然,应激反应,则来自对“捷径”的厌恶。
在我刚入行那会,写过一篇关于《嗜血印》的文章,叫《“搞黄色”是永恒的,但游戏不应该只会“搞黄色”》。
文如其名,这篇文章主要从《嗜血印》这个游戏出发,聊了些关于游戏“搞黄色”的话题。虽然这篇文章写得并没有非常出色,但当时的一些现象,放在今日的《明末:渊虚之羽》上,仍然适用。

冲浪冲得比较频繁的读者,应当对几年前《嗜血印》靠着卖“涩涩内容”翻身的故事,有所耳闻。
这个原本标榜着“硬核ACT”的游戏,因为游戏表现不佳、市场遇冷,在制作人灵光一闪下大搞“涩涩”,推出了一系列主题的清凉服装,让游戏的销售状况起死回生,口碑也一度顶到了“好评如潮”,算是这两年国产游戏行业内的一朵奇葩。

在那之后,《嗜血印》的游戏本身如何,已经不在玩家们的讨论范围内。它逐渐便被贴上了一个“搞黄色”的标签,并以这个标签被广泛传播——对很多玩家来说,“涩涩”游戏,只要“涩涩”就够了。
但并非所有玩家都对这种“违背初衷”的做法买账。质疑者中,既有站在道德高地上贬斥的,也有一路玩下来对游戏的改变感到叹息的。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评论,说的是“大家忘了你当初的模样。”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嗜血印》当初面临的争议,与今日《明末:渊虚之羽》因为一个动态而引来的争论,如出一辙。
这种争论背后的核心,不在于所谓的对“涩涩”不齿,而在于对“捷径”的抵触。
《嗜血印》大火前,有一款名为《惩戒魅魔》的游戏在国内市场迎来了巨大的成功。这款游戏本身的内容极为空洞,唯一剩下的特色,就只在“魅魔”这个标签上。虽然很少有制作人明确承认,但这种游戏不怎么样却能依靠“涩涩”翻身的现象,也在《惩戒魅魔》之后的一些国产游戏中出现。

同时,如果你仔细翻看他们的X账号,会发现他们并不完全只做这一件事情,游戏中的战斗机制、敌人设计,甚至是文化要素的宣传,都在他们的各种动态中出现。给粉丝们发一次“涩涩”福利,只是他们众多宣发信息中的一环。虽然不至于借此完全了解游戏的所有内容,但海外网友接收到这些信息后,并不容易生出“这个游戏只有涩涩值得一提”的念头。

但在国内的宣发活动中,《明末:渊虚之羽》却显得分外低调,除了少量的游戏预告片,就只有一些截图放出,透露信息更多的就只有制作人的访谈,以及央视对灵泽科技的采访。玩家反而需要依赖于此前各种媒体的“试玩报告”,才能对游戏有基本的了解。
作为一款今年年内就要上线的游